鈣質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一種必需礦物質,約佔成人體重之1.7%(約1.2公斤),其中大約有99% 存在於骨骼與牙齒內,為使骨骼與牙齒硬化的最主要無機物成分之一。骨骼終身一直都在持續不斷地進行「汰舊更新」(bone remodeling)的工作,主要由兩組細胞負責,一為破骨細胞(Osteoclast,OC),負責溶蝕作用(bone resorption),所謂汰舊(骨質流失)部分,另一為造骨細胞(Osteoblast,OB),負責生成作用(bone formation),即所謂更新(骨質生成)部分。在孩童與青春期,骨骼生成的速率大於溶蝕速率,因此骨骼長大或變得較堅實;相對的,越到了老年,則溶蝕速率大於生成,因此在老化過程中,骨質逐漸會流失。
剩餘的1%鈣質分散在各種軟體組織和體液中,這部分的鈣質雖然在成人體內不超過10公克,卻在生命現象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它控制著神經的傳導、肌肉的興奮與收縮、血液的凝固過程中必須有鈣質的參與、控制細胞膜和其他膜對物質穿透的選擇性,以及控制心肌的正常功能和提供細胞內基質的完整性。因此它在軟體組織和體液中的濃度必須維持相當恆定,若太明顯的升高或降低,皆會迅速地影響到上述的各項機能,而有可能危及生命。
正常的血漿鈣質濃度維持在0.1毫克/毫升左右,此濃度甚至不太受攝食或其他代謝的影響;一天中濃度的上下浮動大致保持在土3%的範圍內。因此若調節的機制沒發生問題,在一般的狀況下(非在未懷孕和非授乳期,或飲食非極端長期偏 差情況下),不易發生血鈣過低或過高的現象。
血鈣的平衡
當血漿鈣質濃度偏低時,會促進副甲狀腺分泌副甲狀腺素,而副甲狀腺素會促進腎臟將25-(OH)D3(維生素D衍生物)合成1,25-(OH)2D3。1,25-(0H)2D3會刺激腸壁細胞合成一種特殊的結合鈣質之蛋白質(lntestinal calcium binding protein),它可增進小腸對鈣質的活性吸收(Active transport),因此增加膳食鈣質的吸收率;此外,副甲狀腺素與1,25-(OH)2D3一起亦可增進骨骼的溶蝕(bone resorption)作用。此二機制均會使鈣質進入血液而使血鈣濃度上升。
當血鈣濃度開始偏高時,副甲狀腺素的分泌會減少,使25-(OH)D3合成24,25-(OH)2D3,24,25-(OH)2 D3不具生理活性,而由尿中排出體外,因此小腸對鈣質的吸收率和骨骼的溶蝕現象都會大幅的下降。此外,當血鈣偏高時,會促使甲狀腺分泌降血鈣素 (Thyrocalcitonin),幫助將血漿中的鈣質存入骨骼中。這兩種機制,將鈣質排出體外或存入骨骼,皆可促使血鈣濃度下降,以維持血鈣的平衡。
骨質流失機制
1. 老化:由於老化使造骨(OB)功能下降,故骨質將因老化而每年下降0.75%。這在男女並無差別,此種因老化而減少之骨質速度慢,稱為 slow loss。此時,骨骼溶蝕速率大於生成速率,骨質流入血液中,而排泄出體外,而造成骨質流失。
2. 老化:老人之活性維生素D合成降低,致使胃腸道鈣離子之吸收下降,血鈣偏低而導致副甲狀腺分泌增加,以致『破骨細胞』之活性增加,加速骨骼溶蝕作用,以維持血鈣濃度,骨質流入血液中,而增加排泄出體外的機率。
3. 缺乏女性雌激素:雌激素(Estrogen)可促進骨質形成且抑制溶蝕作用,還能幫助骨質攝取吸收率,對女性提供強大的防護力,然當雌激素缺乏時,例如自然停經,早發性停經,手術切除卵巢,過量運動或嚴重壓力下所致之無月經症,神經性厭食症及高泌乳激素症等,此保護力降低,骨骼溶蝕作用大增,將急速增加骨質流失的危險。根據統計,停經後或卵巢功能衰竭,雌激素濃度不足女性有四分之一會罹患骨質疏鬆症,而其中有一半會產生骨折(好發部位為脊椎、髖部、腕部等),因此骨質疏鬆被視為更年期以後婦女的疾病。
4. 鈣質攝取不足:若鈣質攝取不足,將使骨質形成減少,然在溶蝕繼續作用下,導致骨質不斷流入血液,而排出體外,遂造成骨質流失。
5. 攝取蛋白質過量:鈣的吸收需要蛋白質幫助。但是根據研究,代謝過多的動物性蛋白質會增加尿液及血液酸度,需要鈣質來中和酸度,使尿中鈣質的排泄增加。因此,建議不宜攝取過多的蛋白質食物。
6. 過量鈉鹽的攝取:尿中鈣的排泄量會隨飲食中鈉鹽攝取量的增加而增加,故建議採用低鹽飲食,以減少鈣質流失。
7. 吸菸、酗酒:會干擾到了造骨細胞的活力;女性吸菸者會提早停經,性荷爾蒙不足,而酗酒者的飲食不均衡,皆易罹患骨質疏鬆症。此外,飲酒過多也會增加跌倒與發生骨折的風險。
8. 過量咖啡:有研究發現咖啡過量(每日六至八杯以上)會使尿液中的鈣質的排出量大增,因此飲酒和咖啡都要適量。
9. 運動量不足:一般來說,當骨骼受到某種機械性壓力時, 如果壓力強度達到某一值域 (threshold)【大於或等於引起骨折壓力 (約16000psi)之1/12者】或以上時, 則造骨功能會被激化,使骨骼變得更強硬,因此在骨骼未成熟時,有效的運動可以增加『骨本』,但是當骨骼已成熟後,運動只能防止骨質之流失,對骨質之增加,不如年青時明顯。
10. 藥物使用:如長期使用利尿劑、抗癲蕑藥、類固醇、甲狀腺素、四環素、肝素、化學療法、鋰鹽、cyclosporin,GnRH 作用劑或拮抗劑及含鋁之抗酸劑等。以類固醇服用為例,類固醇會抑制鈣質在腸道的吸收、減少血中雌激素濃度及促進鈣在腎臟的流失,這些作用將易加速體內的骨質流失。
11. 疾病引起:如庫欣氏症候群 、 性腺功能過低、厭食症、甲狀腺或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肢 端肥大症及高泌乳激素血症、胃腸疾病、慢性肺病及肝病、多發性骨髓瘤、類風濕性關節炎、癌症、懷孕、溶血性或地中海型 血,血色沉著病、類澱粉沉著病等。
鈣質攝取與吸收概論
鈣質大部分主要是在小腸的空腸部位吸收,少部分可在小腸的迴腸部位和大腸的結腸部位被吸收。小腸對鈣質的吸收率可受到許多營養與生理因子的影響。實驗顯示,吸收效率會往生理上大量需要的期間而明顯地增加,例如一般正常成人對鈣的吸收率為20~40%,但孩童的吸收率可高達75%;不過,老年人對鈣的吸收能力會減弱,會降至5-10%。也就是說,如果一天吃下1000毫克的鈣片或相等含量的食物,身體大概只能吸收200~400毫克。比起青少年的60%、嬰幼兒80%的高吸收率,成年人是否只能眼睜睜地自嘆不如,感慨大勢已去?然成人當吸收率降低時,就要以量取勝,勤奮多吃點以增加吸收量,亦不失為解決之道。此外,如鈣質的攝取量較高時,其吸收率會較低;例如美國RDA(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建議攝取量)的鈣質是800毫克/天,在世界各國之建議量中屬較高者,一般正常人攝取此量時,其吸收率大約祇有15%。
人體鈣質吸收作用僅發生在靠胃部一小段小腸(約1/3 長度)中進行,維他命D3的鈣質吸收促進作用也在此前1/3段小腸部位進行,所以,一般鈣質補充劑(骨鈣、貝殼鈣、蛋殼鈣、牡犡鈣、化學鈣、牛乳鈣)均會添加維他命D3,即是希望鈣質尚未沉澱時,加速鈣質吸收。基本上,鈣質食物主要在胃部利用胃酸或水進行溶解離子化,而離子化的鈣才會被小腸吸收,但鈣離子極易在腸中再形成鈣化合物沉澱,因此此即為何人體鈣質吸收作用常僅發生在靠胃部一小段小腸中進行的原因。由於胃中的胃酸溶解度有限(離子化的極限量),因此每次攝取時鈣含量最好不要超過200毫克。例如750毫克一錠的檸檬酸鈣(Calcium Citrate)鈣片,鈣含量21%,有效鈣量則為750 X 0.21 = 157毫克,因此每次吞食一錠750毫克檸檬酸鈣鈣片即可,一天分數次食用,以達RDA量。基本上,鈣片選擇有兩個標準,即在胃中溶解度越高越好,以及鈣含量越高越好兩個。如碳酸鈣(Calcium Carbonate),鈣離子含量雖為40%,但因溶解度較檸檬酸鈣差,因此碳酸鈣鈣質吸收率只有27%,但檸檬酸鈣的鈣質吸收率卻達35%,亦即食用100毫克有效鈣量的檸檬酸鈣,正常人體約可吸收35毫克,這已是合成鈣鈣片中幾乎最佳的了。乳酸鈣(Calcium lactate)的吸收度約為29%。吸收度越高,越不容易有人體內結石的危險。
常見合成鈣片有四種,即碳酸鈣、磷酸鈣、檸檬酸鈣及葡萄酸鈣,一般建議如下:
碳酸鈣:碳酸鈣是鈣含量最多的鈣片(40%),一般市售產品以碳酸鈣為主。碳酸鈣須於飯後食用,以便有足夠胃酸將鈣離子釋放出來為人體利用,碳酸鈣分解後會產生二氧化碳,易有胃脹氣現象。
葡萄糖酸鈣:葡萄糖酸鈣水溶解度較大故含較多的活性鈣,不過其鈣含量較少於碳酸鈣。
檸檬酸鈣:檸檬酸鈣不需胃酸活化吸收, 且較不會產生二氧化碳引起胃脹氣的缺點,食用時不需咀嚼。檸檬酸鈣在尿毒症病人身上不建議使用。
磷酸鈣:磷酸鈣不會產生二氧化碳,但磷酸鈣在腎臟病人身上須小心使用。磷酸鈣經體內代謝後,因不易排泄,長期服用易發生結石症狀。
一般市售鈣片大多為處方用藥,故建議鈣片補充劑,最好於醫師處方監測下服用,較無藥物間的交互作用,且不會有過量服用之虞。
目前市售天然鈣質中的兩大佼佼者,其一是吸收率高達95%的珊瑚鈣(Coral calcium),其次是鈣質型態與人體骨骼相同的魚骨鈣。選購時,務必謹慎認清產品側邊的文字標示,並同時認明上面具有衛生署法規訂定的資料:製造商與代理商的詳細名稱及地址,才能吃的安心喔。珊瑚元素的礦物質成分與人體中骨骼成份非常相近,可有效補充人體不足的鈣質礦物質。珊瑚活的時候是動物,死了以後就變成植物棲身處。取自日本琉球(Okinawa)海域的珊瑚殘骸(coral remnant)製成的珊瑚鈣,含鈣量高(達38%)且活性很大,溶解度高(99%在胃中被胃酸溶解)可被人體吸收利用率為95%。600年前日本琉球地區的人就開始將珊瑚鈣加入食物中,而發現身體逐漸健康,很少生症且沒有人罹患癌症,大部分居民都很長壽。於是西班牙探險家將珊瑚鈣帶回去分析發現,除了含豐富的鈣以外還有鎂(鈣、鎂的比率為2:1)及74種的其他礦物質和微量的稀有金屬元素。魚骨經燒成處理後,雜質少,鈣含量高,且與人體骨骼鈣質一樣都是磷酸鈣,故魚骨鈣目前在美日先進國家已成為天然鈣源之主流。
美國德州達拉斯的西南醫學中心開始發表一連串的研究,,顯示鈣片吸收度與種類最有關,Dr Khashayar Sakhaee發表論文(American Journal of Therapeutics 1999;6:303-311,313-312)表示, 如果更年期婦女沒有選對了鈣片的種類,對於更年期後骨質疏鬆症的預防就會大打折扣,根據他的研究,吸收最好的鈣片是檸檬酸鈣,現不管空腹或是飯後,檸檬酸鈣的吸收都比起碳酸鈣高出25%。Dr Howard Heller(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1999;39;1-4)表示,根據停經後婦女的臨床研究,檸檬酸鈣吸收比傳統由牡蠣或針珠等提取的碳酸鈣高出2.5倍,由兩年的研究發現,服用檸檬酸對於婦女骨質密度的增加比起對照組高,顯示它不但容易吸收,在體內真正提高鈣質,並且被人體利用,達到增加骨質密度的功效。
基本上,對一位健康的人來說,鈣質應以均衡飲食攝取,真有特別需要時,才使用鈣片輔助補充。含鈣豐富的食品包括鮮乳、乳酪、優酪乳、小方豆乾、蝦皮、小魚乾、山粉圓、黑芝麻等,蔬菜也有不錯的鈣質,不過身體的吸收利用率不佳,肉類、水果、五穀類的鈣含量則低。鈣質吸收有兩大原則,除了要有充足的鈣質,還要有良好的吸收率,民間認為大骨湯、豆漿可以補鈣,但其實一杯大骨湯的含鈣量只有十毫克,平均要喝三十碗才抵得上一杯牛奶,豆漿要喝十杯左右。人體對牛奶內含的鈣質吸收率高達52.7%,大於小魚的33.7%及蔬菜的17.8%。
以下為常見食物每百克的鈣含量表(毫克/百克):
蔬菜類:九層塔(320)、金針(340)、木耳(270)、菠菜(93)、地瓜葉(153)、芥蘭菜(230)、花椰菜(103)、包心菜(106)。
堅果類:黑芝麻(2000)、白芝麻(440)、葵瓜子(120)、杏仁(234)、花生(72)。
豆類製品:豆腐(91)、黑豆(260)、五香豆乾(143)、黃豆(216)。
海菜類:洋菜(567)、昆布(1100)、海帶芽(1300)、髪菜(699)、紫菜(850)。
魚類:沙丁魚
其它:牛奶(110)、小魚乾(1700)、蝦米(1438)、吻仔魚(349)、蛤(156)、牡蠣(58)、雞蛋(60)、燕麥片(142)、原味優酪乳(120)、味噌(150)。
影響鈣質吸收率之因素
維生素D:維生素D可幫助在靠胃部一小段小腸(約1/3 長度)中的鈣質吸收,缺乏維生素D,只攝取鈣質,正常人體是無法有效吸收鈣質的。人體可由兩途徑獲得維生素D,一是透過食物,另一是由身體經由日照自己合成。一般來說,動物內臟中維生素D的含量都非常高。魚肉中含量亦很高,如鮪魚(脂肪)、鰹魚、青花魚、沙丁魚、秋刀魚、蛙魚、鱒魚等。維生素D為脂溶性維生素,吃多了容易堆積在體內不易排除,可能有導玫中毒的危險,它不像水溶性維生素很容易就隨著尿液排出體外。由於台灣日光充足,實不必刻意食用維生素D,只需在早晨或傍晚的陽光下照射十分鐘左右,人體即可製造一天夠用的維生素D了。於人體的皮膚細胞中,存有一種裂解膽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去氫膽固醇),經紫外光UVB(參考「皮膚防曬」貼文)照射,會轉換為維生素D3,因此必需直接在陽光下照射,不可在玻璃內(如家裡或車內)照射,因UVB無法穿越雲層及玻璃。體內之維生素D需要代謝成荷爾蒙才能執行生理功能。活化包括兩個步驟。首先是由肝臟把D3代謝成25-(OH)-D3,釋入血液運送。25-(OH)-D3是血液中主要的維生素D成分,但是生理活性很低。當血鈣濃度下降時,會刺激「副甲狀腺」分泌「副甲狀腺素」,經由血液運送而作用在腎臟,此時腎臟中的酵素會進一步把25-(OH)-D3代謝生成荷爾蒙形式1,25-(OH)2-D3,具有最高的生理活性。1,25-(OH)2-D3(1,25-dihydroxyvitamin D,簡稱1,25D)就是幫助小腸吸收鈣質的重要化學成分。因此,肝臟或腎臟功能不全者,應注意無法合成1,25-(OH)2-D3,而導致鈣質缺乏,終罹患骨職疏鬆症。
雌激素:雌激素透過造骨細胞內的接受器,調節造骨細胞分泌的物質,能夠抑制蝕骨細胞,促進鈣質吸收。孕婦在懷孕過程中,胎盤會製造相當大量的雌激素,因此不會對骨質造成不利的影響,最主要是需要提供胎兒所需之鈣質。停經後骨骼礦物質的下降速率常隨著雌性激素的狀況而改變,如果補回雌性激素可減緩 骨質的流失。一般在臨床上廣泛接受0.6毫克的複合雌性激素(Conjugatede strogen)為可避免骨質流失的最低有效劑量。Ettinger等人發現如每天使用 0.3毫克的複合雌性激素加上19的補充鈣質,可與 單獨使用0.6毫克的複合雌性激素具相等的效果。相 似地,如單獨服用高劑量的鈣質(不如雌性激素) 則祇能略有效阻止皮質骨骼的流失,但對小樑柱骨 骼的流失沒有作用。
酪蛋白磷酸胜肽:酪蛋白磷酸胜肽(Casein Phosphopeptides,簡稱CPP),是一種幫助鈣質吸收的促進劑。鈣質在體內易與磷酸根結合,形成人體無法吸收利用的磷酸鈣鹽,並排出體外,而酪蛋白磷酸胜肽可搶先在腸道內與鈣結合,形成可溶性鈣,並抑制磷酸鈣鹽的形成,有效提高鈣的溶解度,增強鈣質的吸收利用。一般食物中的鈣質,容易因食物中的磷酸鹽、草酸及植酸而形成不溶性鈣鹽,而影響鈣質吸收。牛奶中的鈣質有較高的吸收率,乃因牛奶在消化的過程中,會釋放出CPP。所謂CPP是牛奶中酪蛋白和酵素作用產生的物質,是目前唯一經過人體實驗證實可提高人體鈣質吸收率之食品成分專家建議對於營養素的攝取。人體鈣質吸收作用僅發生在靠胃部一小段小腸(約1/3 長度)中進行,維他命D3的鈣質吸收促進作用也在此前1/3段小腸部位進行,但CPP克服鈣質吸收的障礙,CPP使鈣質在全程腸管途徑中保持溶解性狀態,無論是何種鈣質來源,或是缺維他命D3,或是有磷酸鹽、硫酸鹽、植酸鹽等各種因素存在,CPP均使鈣質呈溶解狀態,使得小腸全段及大腸全段皆可進行吸收鈣質。因此牛奶及其製品(奶油除外)被大家認為是最主要的鈣質來源。但近幾年來,牛奶也產生不少爭議,若攝取過高蛋白質時,反而會使鈣排出於尿中。因此對於吸收力不好的老年人或有乳糖不耐症及牛奶過敏的人,建議還是以鈣片為主,含量較確實,安全性也高。一般在咖啡或是奶茶中所添加的奶精(奶油球),或是奶精粉這些,這類東西雖然名為「奶精」其實並不是奶製品,而是一種氫化油脂,因此奶精、奶油、養樂多並不算高鈣奶製品,千萬別以為吃這類食品就可以補充到鈣質。
乳糖:在有適當乳糖酶的情況下,少量乳糖有利於鈣吸收。乳糖可促進鈣質之擴散輸送之觀念已廣被接受。造成此現象之理由為,乳糖於腸道內不易被分解(即使乳糖酶Lactase存在),故可於腸道內長時間滯留。而乳糖精乳糖酶作用後所形成之有機酸,會使腸道ph值下降,因而可促進鈣離子之吸收。此外,乳糖分解後形成容易被吸收之葡萄糖也有促進鈣質吸收之作用。有些人只要一喝牛奶就會拉肚子,不然就是出現腹脹、脹氣﹑腹痛、下痢等各種腸胃不適的症狀,這些症狀就稱之為乳糖不耐症。因為牛奶裡含有大量的乳糖,乳糖被身體吸收的過程中需要經過腸胃黏膜的酵素分解,將它變成普通的砂糖的時候才能被腸子吸收,不過有非常多的人因為缺乏這些酵素,所以只要一喝喝了牛奶就會出現胃腸障礙。
蛋白質:鈣的吸收需要蛋白質幫助。膳食蛋白質可增進鈣質的吸收;但當鈣質的攝取量高達800毫克/天左右時,則膳食蛋白質對鈣質的吸收並沒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食物因素:植酸、磷酸、草酸、單寧酸、食物纖維、海藻膠及其他食物膠類、油脂、酒精、制酸劑,因此高鈣食物最好與其它一般食物間隔1-2小時食用,例如喝完牛奶或優酪乳後1-2小時內,勿食用蔬菜、水果、汽水、可樂、茶、酒等。一般食物中的鈣質,容易因食物中的磷酸鹽(汽水、可樂中)及食物中的植酸分子或磷酸分子等造成不溶性鈣鹽,不溶性的鈣質就無法被腸管中吸收,加上小腸鹼性消化液的中和胃酸作用,更使鈣質沈澱速度加快,這就是為什麼人體容易缺鈣的原因。攝取高纖食物是現代人預防慢性疾病的重要方法,但是高纖食物本身便會增加腸胃蠕動,會減少鈣停留在腸道的時間,妨礙鈣、鐵等礦物質的吸收,同時這些植物性食物也含有草酸與植酸,兩者均易與鈣結合,形成不溶解性的鈣鹽,阻礙鈣的吸收,因此高纖飲食的人,鈣的攝取量應比一般建議量略多些。
行政院衛生署建議之每日鈣攝取量
行政院衛生署於2006年4月25日辦理說明會後,再參考各方意見方完成修訂國人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Recommended Daily Nutrient Allowances, RDNA)上次於82年修訂。以鈣質為例,成人原來建議量(RDNA)為600毫克,此次修訂時以足夠攝取量(AI)來表示,成人每天為 1000 毫克,而上限攝取量(UL)為 2500 毫克,即所攝取的鈣質無論由食物或補充劑等獲得一天的總攝取量以不超過 2500 毫克為宜。有鑒於鈣質足夠攝取量之提高,而國人鈣質原本就攝取不足,所以本署擬成立「提昇國人飲食鈣質攝取推動小組」,積極改善國人鈣質攝取不足的問題。
行政院衛生署建議之每日鈣攝取量
年齡別 |
毫克 |
0-3個月 |
200 |
3個月-6個月 |
300 |
6個月-1歲 |
出生~6個月:360 6個月-1歲 : 400 |
4歲-7歲 |
600 |
7歲-10歲 |
800 |
10歲-13歲 |
1000 ~ 1200 |
13歲-19歲 |
1200 |
大於19歲 |
19~24歲:1200-1500 25 ~ 64 歲:1000 65 歲以上 :1500 |
更年期婦女每日鈣質需求量是1500毫克、若正接受雌激素治療的停經婦女等是 1000 毫克。至於哺乳期的婦女是2000毫克,正值發育期19歲以下的產婦是2000毫克、19歲以上是1400毫克。
一、嬰兒、幼兒期
足月之新生兒,體重以3.2公斤計,其體內大約含有27公克的鈣質,而一歲之幼兒,體重 以11公斤計時,約含有81公克的鈣質,因此 平均每天鈣質之積蓄量為150毫克。 這年齡層嬰兒,平均每天由尿、汗和體表所 排除之鈣質,估計大約有40毫克。在一般情況下,嬰兒對鈣質之吸收率大致為67%(母奶)~50%。若採低限,則每天鈣質之需要攝取量為(150毫克十40毫克) /50%=380毫克。再加上大約5%之安全係數,而得嬰兒鈣質建議量為400毫克。國內之嬰兒滿6個月後,通常逐漸增加副食品之比率,而身體對乳品以外的大部分食物之鈣質吸收率往往較低,為了確保骨骼之良好發育,特將建議量提高為500毫克。
二、孩童、青春期
此 期鈣質之吸收率大致為50%,所以每天應多攝食82毫克之鈣質,但鈣質攝取量的增加,有可能略增尿中鈣質之排泄量,加上此期活動量大增,會增加汗中鈣質之排泄量,因此調整為應多攝取100毫克, 此年齡期男女尚無顯著差異,故男女皆訂為每日600毫克。
三、成年、中年、老年期
本期含括25歲以上之年齡層,這段期間除懷孕和授乳之婦女外,生理狀態大致穩定,大部分的實驗都指出每天每公斤體重10毫克之鈣質攝取量即可 維持很好的平衡狀態。雖然年紀大了之後,多攝取鈣質也無法抑制骨質流失的現象(女性比男性嚴重),但若攝取不足,將會加速骨質的流失。研究建議目前雖無法 有效地抑制老年性的骨質流失現象,但如能在青少年和成年期間,多攝取鈣質,使體內的骨骼儘可能地充滿鈣質,獲取較高的PBM(peak bone mass),以供年紀大了之後有較多的貯存量可慢慢流失。
四、懷孕期
新生兒體內大約含有27公克之鈣質。這年齡之母親,鈣質吸 收率為50%左右,因此單為胎兒之需要。若懷 孕期間鈣質攝取量不足,已證實會降低初生兒骨骼 之密度,也可能造成日後母親較易罹患骨骼疏鬆症。
五、授乳期
母乳的鈣質含量約為0.3毫克/毫升(6,58,66),如以每天分泌800毫升乳汁,則每日的乳汁總共含有 240毫克鈣質;但鈣質吸收率約為50%,因此母 親每天需多攝取480毫克以為泌乳之用,再加上大約 5%之安全係數,故建議量訂為每日多增加500毫克。
骨骼質量的最高值(即所謂骨本)
當骨骼縱向生長停止後的幾年,骨骼還是會持續礦物質化 (Mineralization)。骨骼的礦物質貯積大部分是在20歲 以前存入的;但20歲以後,礦物質仍會以較慢的速率繼續存入骨骼中。一般皮質骨骼(Cortical bone)平均在35~40歲達到它的骨骼質量的最高值(peak bone mass,PBM),而小樑柱骨骼 (Trabecular bone)略早一點達到它的PBM。大約 PBM的90~95%是在生長期所達成的,因此在生長 期之後,最多祇能再加強5~10%,而使骨骼變得更堅實。影響PBM的重要因子有性別和遺傳,通常 男性之PBM此女性高出25~30%,而非洲黑人比歐美白人要高出10%左右。當骨質達到了PBM之後,無論男女大約過了40歲就以每年PBM 0.3%的速率開始流失,而減少了骨骼之密度。但女性一到了更年期,骨質的流失會開始加速,且會持續約五年;男性通常會慢十幾年後才會開始加速骨質的失。骨質流失的結果會使骨骼逐漸減少它的強度,而增高折斷的可能性。一個人的PBM若能達到較高時,在其他條件都相同情況下,其骨折的機率必然會比PBM較低的人小。
骨質密度測定
骨質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測定方法,有超音波、X光片、雙光子能量、電腦斷層及雙能量X光(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等,其中以超音波及雙能量X光較為普遍,超音波數據誤差較大,數據不易判斷,雙能量X光,數據較可信,但檢查費用較貴。
DEXA檢測,係利用兩束X光打在骨骼的相同位置,一束的X光能量僅能被軟組織(soft tissue)所吸收,另一束能量則可被軟組織及骨骼中的礦物所吸收,因此將此兩束X光的吸收強度相減,即可得單位面積骨骼中礦物的吸收強度,礦物的吸收強度越強,即代表骨質密度越高。DEXA 檢查骨質疏鬆時會出現兩個數據,一個是T值(T-score)和一個Z值(Z-score)。T值是把你與一個健康年輕而沒有骨質疏鬆的人的骨質密度比較,而Z值則是把你的骨質密度與相同年齡組別及相同性別的人比較。因為同年齡人可能同樣患有骨質疏鬆,所以Z 值不及T值具有參考意義。注意,DEXA檢測所得的礦物的吸收強度,並非實際的骨質密度,僅能利用與許多人的數據比較,推測其可能的骨質密度的實際值。
利用DEXA所得數據推測骨質密度的分級
分級 |
骨密度(mg/cm2) |
T值 |
Z值 |
正常 |
>833 |
>= -1 |
>= -1 |
骨質缺乏 |
648-833 |
-1 ~ -2.5 |
-1 ~ -2.5 |
骨質疏鬆 |
<648 |
< -2.5 |
< -2.5 |
重度骨質疏鬆 |
輕微骨折 |
< -2.5 |
< -2.5 |
因為不同的骨密度檢測儀的絕對值均不相同,人們通常用T值來判斷自己的骨密度是否正常。T值是一個相對值,正常值參考範圍在-1至+1之間,當T值低於-2.5時則有骨質疏鬆的可能性。輕度的骨質疏鬆(-1至-2.5之間)也許不會引起你的重視,但是隨著你的忽略,隨著你慣有的生活方式的延續,這種傾向會逐日加重,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生骨折的可能性就會增高。
根據美國內科學誌(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其中一份報告發現,在進行第一次骨質密度檢測(BMD)後,即使以後重複做檢測,對預測更年期婦女未來的骨折率並沒有太大的幫助,也就是說只要進行一次骨質密度檢測,便可以適用一輩子。其他研究人員使用以下四項指標:第一次檢測值、第二次檢測值、兩次檢測值的差距、和第一次檢測值加上兩次檢測值的差距,來瞭解骨密度檢測和預測骨折風險的相關性;結果發現,在兩次檢測期間,平均每年流失0.59%的骨密度;而且,四項指標和骨折風險的相關性都差不多,也就是說重複進行骨測,並不會提高預測骨折風險的準確度,第一次測得的骨密度值就已經可以用來高度地預測骨折的風險。
鈣與結石之關聯
人體常見的結石包括腎結石、膀胱結石、膽結石、胰臟結石、尿道結石、唾液腺結石等。各種結石的成分各有不同,結構各異,往往會傷害到人體組織器官,引發感染導致併發症。雖然人體的結石並非完全由無機礦物所組成,例如尿酸和胱氨酸兩種有機質組合後會形成腎結石,而膽結石中多半含有多量的膽固醇。但是無論是哪種結石,其中大半或多或少都含有鈣質,所以許多人都會產生吃太多鈣會導致結石的概念,然而這是個極大錯誤的概念。
其實大多數結石的成因是因為身體內缺乏鈣質所引起的。其主要原因是因為體內鈣量不足,而導致副甲狀腺分泌副甲狀腺賀爾蒙使骨中的鈣質溶出,還盡量限制不讓鈣質隨尿液排出體外,同時又會促使腎臟製造活性維生素D以促進腸道對鈣的吸收;因此,反而導致膀胱尿液中的鈣量增加,而產生腎結石、膀胱結石、尿道結石的可能。另一個結石的重要成因則為水喝太少,因為水份不足(喝的不夠或是流汗損耗太多),使腎臟所形成的尿量不夠,無法將可能形成結石的物質稀釋,以致造成過飽和狀態,產生結晶而形成結石。
事實上,對一般的健康人而言,正確的飲食並不會引起結石,只要鈣質攝取充分、少食用咖啡、汽水、鈉鹽、過量蛋白質‧‧‧等,勿使鈣質大量流失,預防體內缺鈣,再加上多喝水,即可預防遠離結石的病症。但有結石體質者, 應就教 醫師飲食注意事項。
鈣質攝取過量
鈣雖是人體極為重要的礦物質,但衛生署建議,一天的鈣質攝取量不應超過2500毫克,以免影響其他營養素的攝取,甚至加重心臟及腎臟等器官的鈣化。雖然許多健康成人每天攝取2500毫克的鈣質並沒有出現對身體任何不良的影響,但還是會有些人曾容易便祕,而有些高尿鈣的男性也較易有腎結石的危險性。此外,過高的鈣攝取,會抑制小腸對鐵、鋅和一些必需礦物質的吸收。攝取大量的鈣質, 也可能導致高血鈣、高尿鈣和對腎功能的不良影響。因此建議當額外補充鈣質,尤其服用鈣片時,要特別注意其劑量,避免攝入比建議量大幅過多的鈣質。
停經後婦女之鈣質攝取
所謂"更年期"是指婦女從有月經漸漸轉變成沒月經的這段過渡時期,如果月經有一年沒有來,才可以正式稱為"停經",所謂"停經年齡"指的就是最後那次月經的年齡。上述的更年期生理變化及症狀,是因為停經後萎縮的卵巢不再分泌女性賀爾蒙(特別是雌激素)引起的,因此,也只有補充雌激素,才能消除諸如發熱,盜汗,心悸,沮喪,易怒,失眠,性慾減退,性交疼痛等的一些更年期症狀,其他雌激素以外的替代補充療法,大都只能改善部分症狀而已,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賀爾蒙取代療法。
停經前之婦女身體中雌性激素來源為以卵巢為主,此外腎上腺亦可藉由生成雄性激素再經由存在於肝臟、脂肪、肌肉及卵巢之aromatase轉變成雌性激素。而停經後之婦女血中之雌性激素則完全來自腎上腺。
有下列危險因素的婦女,盡量避免服用雌激素,如果不服用雌激素無法解決更年期症候群時,應減半量並必須定期而詳細的乳腺檢查: a.含有BRCA1或BRCA2突變基因的婦女,b.以前有過良性乳腺腫瘤者,c.家族有乳癌患者,尤其是比較年輕就發病的,d. BMI大於27 kg/m2的婦女,e. 三十歲以前曾經有過胸部放射線治療者, f. 常喝酒的女性, g. Testosterone level較高的婦女,h. 腰與臀的比率大於0.8者(waist to hip ratio)。
對於服用雌激素,是否會增加癌症機率,目前尚無定論。一項由全世界51個研究單位的大量統計,其結果是: 服用雌激素的婦女,罹患乳癌的比率與不使用者相比,約為每年增加2.3%而已,而且與家族有沒有乳癌患者無關。另一項研究的結論是: 事實上服用雌激雌不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只是使一些原本就會罹患乳癌的婦女,提早發病而已。
女性的骨骼,35歲的時候發育到最高峰,此後每年約流失1%,40歲之後約每年流失2%,停經後的前5年,因缺乏雌激素的關係,每年骨質流失加速到3%至10%。 有些婦女,由於骨質流失很快,或者她年輕時的骨本本來就不夠硬,於停經後的前5年就已經骨質疏鬆了,這些婦女在往後的歲月,常常只是在一個不甚嚴重的跌倒,就因脊椎骨折,或髖骨骨折而腰酸背痛、駝背、行動困難等,過著很不如意的後半生。如果及早補充雌激素、鈣質,加上規律而適度的運動,大部分都不會走向骨質疏鬆的命運的,只是骨質流失的初期,一般都沒有自覺症狀,因此很容易被忽視,等症狀出現時,大都已經很難挽回了,至於有些不適合以雌激素治療的人,可考慮以 Raloxifene, Fosamax, Isoflavon等替代。
由於女性的骨質密度,35歲左右才達到高峰,因此趁年輕時,尤其30歲之後,多注重運動,規律的生活作息,均衡的營養(特別鈣質的補充),少抽煙、喝酒,鍛鍊堅強體魄,增加骨骼的本錢,,當然是預防年老骨質疏鬆最有效的方法。
鈣平衡及骨質研究結果顯示平均每天攝取1000 mg左右鈣對停經婦女維持體內鈣平衡及較好的骨健康是最適宜的。相對於西方人偏向從奶類製品攝取鈣質,東方人多從植物性食物攝取鈣質。調查發現香港婦女約60%的鈣質是從進食植物性食物而得來的,例如蔬菜及豆類製品。因此,我們建議維持傳統的飲食習慣或進食加鈣傳統食物來攝取足夠的鈣質。
每天攝入下列食物有助於幫您達到1000 mg/d最適宜的鈣質攝取量:加鈣豆漿一杯(含鈣275 mg)、硬豆腐一塊(含鈣295 mg)、一碟(約 四兩)熟菜心或白菜 (含鈣150 -208m g)、半碗(約150克)熟西蘭花(含鈣66mg)、一個大橙 (含鈣60-80 mg)、一份魚或其他水產品 (約100g) (含鈣50-200 mg) (連骨小魚含鈣更高)、一茶匙芝麻(含鈣100 mg )、1-2杯牛奶(脫脂高鈣較佳) (含鈣300 -600m g)。
目前並不強烈建議以荷爾蒙補充療法來減輕停經後婦女之骨質流失,但若每天鈣質攝取足夠,然又骨質流失過快,則可遵照醫師指示下服用雌激素,幫助鈣質吸收。
結語
如果每天能夠均衡飲食,大致上可以獲得100-350毫克的鈣質,不足的部份可以食用牛奶或其奶製品來補充。若喝牛奶容易腹瀉者,可以先少量攝取再逐量增加,或選擇已將部分乳糖分解為乳酸的優酪乳或奶酪。牛奶為鈣質的主要來源,以每100毫升牛奶約含有100毫克的鈣來計算,大約600~900毫升(約3杯)的牛奶足以提供一般人一日所需的鈣質。注意牛奶或其奶製品,在一天中,再分2-3次食用,並與其它食物食用,間隔1-2小時以上。再不得已,再選用鈣片補充,此較適用於食量較低及鈣質吸收率較低的老年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